眾多玩家通關《艾爾登法環》後,感受到空虛和迷茫無比空虛

Elden Ring

我《艾爾登法環》打得比較慢,身邊不少人已經通關封盤或是開始多周目了。從我的觀察來看,他們中不少人在通關後情緒都有些低落,或者說感覺他們對其他事情有點提不起興趣。

原本以為這些人是在擔心再也玩不到這麼好玩的遊戲,結果我前段時間與其中一位通關遊戲後精神不佳的朋友進行了交流,才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在取得《艾爾登法環》的全部獎杯後,我的朋友本以為自己可以順利地過渡到下一款遊戲,但他並不能在新遊戲裡獲得哪怕任何一點樂趣。甚至一些與遊戲無關的興趣,他也覺得索然無味,好像完全被宮崎英高和喬治·R·R·馬丁聯手創造的遊戲掏空了身子,身心被困在了交界地。

為了幫助這位通關《艾爾登法環》後感覺生活不再有趣的朋友,我在網上查詢了一些相關資料,發現他的情況和“遊戲後抑鬱症”很像。

這股空虛感究竟是什麼
這或許是你第一次聽到“遊戲後抑鬱症”(Post-Game Depression)這個詞,但它的症狀你一定不會陌生:部分玩家在進行遊戲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自己完全沉浸到遊戲中,對遊戲的世界觀、登場的角色、遊戲玩法或是對劇情發展產生了依戀,滿腦子想的都是與遊戲有關的事情,相比之下其他事情都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但一旦通關了遊戲,一種迷茫和空虛感就會立刻湧上心頭。

ELDEN RING

它其實不是什麼真正的醫學病症,只是網友自行總結並命名的一種情緒。其前身是質量效應後抑鬱症(Post Mass Effect Depression ):指部分《質量效應》玩家太過沉浸於遊戲中,以至於通關後會感到失落和空虛。他們會認為《質量效應》裡的世界比現實世界更令人驚嘆,自己卻無法融入其中而感到沮喪。更極端的情況下,玩家會覺得再也沒有其他遊戲能像《質量效應》這般有沉浸感,內心無比空虛並永遠結束了自己的遊戲生涯。

那麼有玩家因為《艾爾登法環》覺得自己患上了“遊戲後抑鬱症”嗎?當然有。在reddit上,一位名叫-Piano- 的網友就因為感到空虛和迷茫,發帖向其他人求助。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朋友的影子:

他在玩《艾爾登法環》時非常開心,每天花大量時間在這款遊戲上。但幸福的時間總是短暫的,他已經通關了遊戲的所有結局,並且對於嘗試不同武器通關並無興趣,也知道重開新遊戲流程沒有大的變化,理應結束《艾爾登法環》這款遊戲,可是要馬上結束這款遊戲卻令他感到無比空虛。他正在探索交界地的每個角落,盡一切可能延長自己的《艾爾登法環》體驗,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

其實正是像-Piano- 這樣試圖快速打通一款長流程遊戲的玩家,最容易在通關遊戲後感受到空虛和迷茫。

這次我看到不少人因為每天的業餘時間有限,《艾爾登法環》的流程又特別長,哪怕壓縮自己的睡眠時間也希望每天能夠多打一會遊戲。除了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生活,精力完全投入到遊戲中,這樣做的話你腦子裡想的肯定都是《艾爾登法環》,到了該放手時更難放下。

另一方面,《艾爾登法環》的碎片化敘事和角色魅力,也增加了玩家患上“遊戲後抑鬱症”的機率。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沒有那麼直觀,有不少信息是隱藏在環境、物品介紹甚至是技能詳情頁上。這就需要玩家留心遊戲裡出現的每一樣東西,試圖分析和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邏輯,挖掘角色們背後的故事,與遊戲角色達成某種單方面的聯繫。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遊戲裡的「靈魂水母庫菈菈」,除了初期就可入手且非常實用,它的劇情也是點睛之筆。儘管遊戲裡涉及到庫菈菈劇情的地方少得可憐,但玩家從遊戲各處拼湊出它的完整劇情后,才發現水母原來也可以如此有魅力。

像這種與虛擬角色的關係被稱為「準社交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 ),並且準社交關係會隨著花費更多時間深入了解角色而自然發展。當遊戲結束時,與角色間的聯繫突然中斷了,玩家因此產生了抑鬱情緒。

玩家因為虛擬角色而產生抑鬱情緒並非天方夜譚。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Gayle S. Stever 就在其研究中表示,產生這種與虛擬角色單方面的聯繫,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面對真實人物和虛構角色時處理的方式是一樣的。我們知道林克和塞爾達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我們花時間與他們在一起,並對他們產生了感情。當遊戲結束時,故事不會繼續發展,我們便會與角色失去這種聯繫,並因此感到悲傷。

總結下來就是,如果普通玩家想快速通關一款長流程遊戲,並且這款遊戲的代入感很強的話,就很容易在通關後產生這種空虛和迷茫的感覺。

不過了解什麼是“遊戲後抑鬱症”顯然不能幫到我的朋友,他現在最想知道的是如何遠離這股空虛感,重新感受到遊戲的樂趣。

如何遠離“遊戲後抑鬱症”
“遊戲後抑鬱症”並非什麼新鮮事物,網絡上已經有不少介紹相關知識的文章,不過在這些資料裡都沒有找到對所有玩家都有效的萬用藥。目前來說,提前預防是最有效手段。

提前預防的第一步是合理限制遊戲的時間。許多人在接觸到《艾爾登法環》後會極大延長自己的遊戲時間,長時間遊玩同一款遊戲不僅會讓玩家更容易上癮,還會引起多巴胺水平的波動。最好能做到每天合理安排遊戲時間,盡量讓遊戲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圍繞遊戲打造自己的生活。

接著可以嘗試交替遊玩高強度遊戲和輕鬆休閒的遊戲。如果時間允許,在每次結束《艾爾登法環》後可以花半小時左右玩一些類似《動物森友會》這樣輕度休閒的遊戲,這不僅不會減少玩家對前者的熱情,還能防止其一直沉浸在《艾爾登法環》的世界裡。

如果實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做不到提前預防,也可以了解這種情緒是如何發展的,再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根據 optimistminds的研究顯示,“遊戲後抑鬱症”的發展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抗拒
抗拒感通常發生在遊戲結束放staff 表的時候。遊戲突然結束時給玩家帶來的衝擊,會讓他們產生一股空虛感,特別是玩家為遊戲投入現實世界中的幾週或是幾個月時間後,他們很難接受遊戲已經結束這個事實。

憤怒
這個階段出現的機率不大,通常與玩家的實際遊戲體驗有關。有可能是結局的劇情設置讓人無法接受,覺得遊戲的表現配不上自己為此付出的時間和金錢。

試圖延長游戲流程
在這個階段,玩家通常想患上失憶症,從零開始重新體驗遊戲。有時候也會幻想官方推出了大型資料片,來滿足自己想要再多玩幾個小時的願望。

抑鬱
當玩家真正意識到遊戲已經結束時,往往會產生空虛感和抑鬱情緒,這個階段就是我們今天討論得最多的。對某些玩家來說,從一款遊戲中走出來是非常困難的,放棄幻想世界中的各種美好並重返現實世界這一過程會讓他們感到無比痛苦。

接受
最後,玩家會逐漸理解自己通關了一款多棒的遊戲,並接受遊戲已經結束這一事實,開始尋找下一款自己感興趣的遊戲。

可能有人看到這裡會覺得通關個遊戲而已,哪來那麼多的小情緒變化。並非玩家矯情,長時間的抑鬱情緒可能會產生其他精神疾病,而且事物完結後產生的空虛感其實很常見。

比如被一些書蟲們稱為「醉書」(book hangover)的現象,在閱讀完一部絕妙的小說後回到現實中,卻發覺現實世界殘缺不全或是不真實,感覺自己還活在書中的世界。又或是「劇終抑鬱症」(post-series depression),當一部好的電視劇劇終以後,觀眾體驗到的傷感情緒。

這種事物完結後的空虛感並非只有遊戲玩家才會遇到,我們正好可以參考其他人是如何遠離抑鬱情緒的。

比如在克服劇終抑鬱症時,網上通常會有以下幾點建議:與朋友或任何能一起聊天的人談論這部劇;觀看主要演員們的採訪,了解他們的真實性格,這會認識到他們在劇中的一切都只是表演;在網上尋找劇集的花絮,會再次意識到劇中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遠離“遊戲後抑鬱症”的方法。

加入網絡上關於《艾爾登法環》的討論,看看哪個才是真正的版本最強武器,網友提到的哪些遊戲細節之前一直沒有註意到;觀看一些視頻製作者對於劇情的分析和梳理,不僅能更深入了解遊戲的劇情,還能把目光從遊戲本身轉移到與遊戲有關的東西上;如果恰巧有創作的慾望,還可以把這份熱情轉移到創作上,製作一些有趣的《艾爾登法環》同人作品。

《艾爾登法環》的同人作品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
以上行為都能幫助玩家緩解遊戲後空虛和迷茫帶來的痛苦,順利過渡到下一款遊戲。

儘管通關遊戲後的這股空虛感並不好受,但這也並非全是壞事。起碼玩家知道心裡空著的那塊去了哪裡,也知道為何會感到空虛——如果可以,真的不想從遊戲世界中離開,這就是遊戲的美妙之處。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TumblrShare on LinkedInEmail this to someonePrint this page

微軟:讓《Call of Duty》變成Xbox獨占根本沒錢賺

據外VGC報導,在提交給巴西經濟防衛管理委員會的一份擬議收購文件中,微軟討論了動視暴雪收購的相關事宜,並聲稱任何《Call of Duty》不再登陸PlayStation的擔憂都是沒有根據的!——因為《Call of Duty》變成Xbox...
Read More